探索普职融通高中办学模式 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才

2015
05/24
00:00
作者:教务处

早在2012年,学校就在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走特色办学之路,进一步确立学校职普结合的优势,建成一所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以综合高中为特色的职普合一的综合性学校。

2.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且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办学特色——职普合一的高中段办学模式及信息技术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合格+特长”(既有高中的合格教育又有中专的一技之长)为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三个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模式,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内涵发展,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步伐,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学校以此为契机,相继申报了郑州市、河南省普职融通试点学校。

今年621日,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专家们通过观硬件,查资料,听汇报,提问题,访师生,看实效等,初步认为郑州市第十中学基本具备普职融通高中试点学校条件,即:以培养“合格+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校发展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具有融通两种教育的多元开放课程体系和灵活务实的管理机制,能够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双重需求。学校也因此于20147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普职融通高中试点学校。

现将郑州十中走综合高中办学之路经验汇报如下。

    一、学校普职融通办学的自身优势

(一)郑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融普通高中和普通中专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也是郑州市唯一一所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既有普通高中、综合高中,也有普通中专、“3+2大专,共39个教学班,1935名学生。多层次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学生在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既可以偏重文化基础课程,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主攻专业技能,选择就业。

(二)通过几年综合高中的尝试,学校积累了一些普职融通教育的办学经验。课程设置较为系统,高二分流工作进展顺利,在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学生选择更为便利,高一、二年级人文素养课、职业技能课等选修课程开展有序,分流出的普通高中班、艺术特长班、职业技能班各具特点,基本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三)该校作为郑州市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集团龙头学校,专业技能课教学质量优异,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连续二十次获得市计算机竞赛团体第一名,九次荣获省计算机竞赛团体第一名,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比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河南省重点中专、河南省计算机专业重点专业点、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先进考试站、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职业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校是郑州市最早的公办高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85年,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专, 1999年又改名为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并恢复郑州市第十中学名称,主要探索综合高中办学之路。自恢复高中招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普职一体的优势,融合“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开展素质教育,除普教质量不断提升,年年顺利完成教育局下达的高考升学目标外,学生还掌握了多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计算机实用技能,学校也多次被评为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

(五)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2%,中级职称教师占42%,本科学历达100%,研究生学历占50%。全国模范教师2人,郑州市首届杰出教师1人,郑州市名师4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骨干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评员11人,全国、省市计算机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人。

(六)学校软硬件设施先进。占地 20499 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7899 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楼、行政办公楼、报告厅各一座,学生宿舍楼两座,拥有200塑胶环形跑道,三块篮球场,一块羽毛球场,三块排球场。所有教室均配备有班班通,机房8个(其中苹果机房一个),计算机600多台,网络实训室、淘宝实训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综合布线室各一个,建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图书馆藏书近80000册,阅览室面积150㎡,报刊200多种。

实训实习基地有:淘宝网、大唐影视动漫传媒、中国邮政郑州储蓄银行、河南省新华书店、百度、锐捷网络、电讯盈科上海分公司等。

学校领导坚强有力,带领广大教师团结协助,锐意进取,积极改革,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关爱学生,自尊自律,能够以人格力量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七)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郑政文[2014]4号)精神,学校将于2015年入住郑州市职业教育园区,并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郑州市商贸管理学校、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进行整合,这为普职融通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校目前的探索和已取得的成绩

郑州十中自1999年被批准为郑州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以来,就开始探索普职融通之路。尤其是最近两年,学校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郑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大胆创新普职合一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并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加技能实习实训,初步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普职一体的办学模式,基本保障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到了时代人才培养、未来能力建设、大学职业导向融为一体,践行了“多层次办学、多途径发展、多元知识和技能,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理念。其具体做法是:

(一)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引导。学校紧盯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高度重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问题,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与生产实践的衔接,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切实转变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把学生发展和职业渗透放在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深化课改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改变了深化课改工作只求形似,走过场,仍以高考升学率为唯一追求,或者只关注上级评估指标,并没有真正在转变育人模式上下功夫的现象,真正将普职合一的办学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强化整体设计,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彰显学校特色、适合不同学生自主发展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学校根据自身定位,首先组织专家、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采取了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的办法,初步构建了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第一,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在保证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高一二年级人文素养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占到了总课时的20%以上;第二,凸显个性,加快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校充分利用中专部专业教师和实训实习基地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志向,开设了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生活常识四类选修课程30多种,其中人文素养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比例约占总选修课程的80%;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倾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到目前为止,学校已与锐捷网络、电讯盈科等十几家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第四,基本实行了选课制和学分替代制,开展了走班学习,并尝试弹性学制,正在逐步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以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第五,改革了评价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科学的共性化的基础素质与个性化的优势特长互相补充的绿色评价体系。

(三)有条不紊地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高二分流工作。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业优势、社会需求等及早做出职业规划和知识技能储备工作。引导学生在高二学业水平结业后自主选择发展途径:一、有意愿在文化知识和学术特长上继续深造的同学,可选择文理或体艺类学科继续参加普通高考;二、想在职业技术水平上继续提高的同学,转向中专,通过一年强化技能学习,参加对口升学、对口单招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即文化课加技能的考试;三、无意升学的高中学生,通过一年中专的技能学习,考取专业技能合格证,走向就业。在“教师引导,自主选择,职业为重,特长优先”的原则下,连续两届做好了学生的分流工作,分流后的普通文理班、体艺特长班、职业技能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动力得到了增强,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最后出口,无论是普通高考、对口升学、对口单招,还是就业,学生们大都实现了理想愿望。总体高招本专科录取率达96%,未参加升学的学生就业率达100%

(四)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在积极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落实“道德课堂六步走”、“小组合作学习” 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指向职业的项目教学法,并进一步探索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其它教学方法,如:走出课堂,在看中学,在做中学的生产实践法;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的情境模拟法等。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基地,每一学期至少累计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或者走进车间亲手操作。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优秀职工走进学校,介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动脑实践活动,体验课堂上无法体验的学习乐趣,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五)在教学评价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评价学生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既把文化课的增值评价数据作为调整师生教学的主要参考依据,又把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以及特长的发展作为衡量学生进步的重要补充。在操作过程中,成绩不仅来源于考试,更侧重于作品和展示,同时还看重学生、老师、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淡化分数与名次,重视起点与进步。教育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

    (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每年补充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外,学校重点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通过校企合作、顶岗锻炼等形式,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连续多年实施“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首席教师制、名师工作室等活动,大兴科研之风;加快校本课程建设,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办学特色非常鲜明,即:在高中教育阶段,同时设置普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教育类课程,以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通过职业试探、职业指导等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向、兴趣等实施多次分流,由学生自由选择普通教育课程或职业教育课程,自由选择升学或就业,以实现学生适应性发展之目的。

    三、学校在普职融通过程中的创新性

(一)学校通过几年探索,尝试建立一种以“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为核心,在力求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合社会发展与时代需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前景。

(二)学校融合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契合了国家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现了高中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普职融通高中在具体“融通”过程中应分为人的融通和课程的融通,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普高开职业课程、渗透职教因素;二是如果有学生对职教感兴趣,可以通过学分互认方式到职校;第三、高中生和职校生可以互转学籍,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完成学业。这样,就能让有着各种意愿和兴趣特长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建造一个没有红绿灯的立交桥,让他们也能够成才,拥有体面的职业和生活。学校近几年探索的虽然只是前两个融通,但它为第三层次的融通提供了可能。

(四)在具体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深化了高中与中专的资源建设。首先,它打破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壁垒,建立以“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合理的课程学习,使他们既具有厚实的文化基础,又有突出的专业技能。他们进入高校或就业后,就有持续的发展空间,是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军。其次,它破除了师资瓶颈。由于学校融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为一体,所以,它充分利用了师资的互补性,文化课程由普通高中教师承担教学,专业课程及技能实训由中专教师承担。再次,它破除了资源瓶颈。普职融通班级所有的文化学习都在高中部完成,技能实训就去中专部,普职两部课程分担,资源共享。这样既节约了教学资源,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

(五)它尝试建立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师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尤其是借助社会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值得普通高中借鉴。

    四、普职融通办学应需的政策支持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更多学生报考普职融通高中,必要时可为试点学校单独划定分数线,扩大招生规模。

(二)允许试点学校办理双学籍、双证书。即在学生入校时办理普通高中学籍,待高二分流后,再为分流到职业技能班的学生办理一个中专或职业中专学籍;只要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合格,均应发放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同时学生只要第三年学习了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还应发放中专或职业中专毕业证书。

(三)在学生出口上予以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应用型本专科院校的联系,为普职融通高中争取定向招生或单独招生指标,鼓励更多的学有专长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同时积极推荐有愿意就业的学生到省市知名企业参加工作。

(四)对待普职融通高中和普通高中,应区别运用不同的评价办法,逐步加大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特长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权重,改进和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五)加强对试点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培训支持力度,加强对校际合作的指导与协调,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努力形成我市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差异化需求的普职融通高中特色化办学新格局。

 

作者:教务处  1007

版权所有©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  邮编:451464
电话:党政办公室 (0371)-61130909  招生就业处 (0371)-61130911  实训处 (0371)-61130921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豫ICP备200226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