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融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于一体的办学现状使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体现我校综合高中办学特色,结合我校综合高中办学实际,选择开发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总结提炼出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
(二)具体目标
1.校本开发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我校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彰显学生个性特长,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我校办学特色。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学生发展目标
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高超的现代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3.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的教师。
四、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 研究性原则: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坚持动态和静态统一的原则,坚持统一要求和突出个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现实性和创新性、前瞻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知识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二) 自愿性原则:尊重师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
(三) 自主性原则: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多给师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四) 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使师生都得到发展。
(五) 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宽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五、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六、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韦艳春
副组长: 朱建郑 韩 洁 王宏亮 郑 棣
成 员: 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主任及各系部主任、教研组长
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
(二)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 师资培训的方式与途径:
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观摩);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老带新(通过师徒结对等名师带教形式,培养青年);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2.师资培训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专业理论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等。
(三)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学校组成的专家组审核,形成校本课程教材。
七、我校校本课程的评价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一) 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通过五看即: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方式)。
(二)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不统一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根据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八、我校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一)课时设置
校本课程每周固定课时,高中及中专各年级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固定上课地点。我校校本课程根据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班、中专班等不同情况,在开设科目、节数等方面区别对待。具体情况如下:
普通高中班 |
|||||||
|
|
|
|
|
|
|
|
|
|
人文 |
经典诵读 |
技能 |
兴趣特长 |
社团 |
|
一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1 |
1 |
4 |
|
2 |
||
二年级 |
|
|
|
|
|
2 |
|
下期 |
2 |
|
2 |
2 |
2 |
||
|
|
|
|
|
|
|
|
综合高中班 |
|||||||
|
|
|
|
|
|
|
|
|
|
人文 |
经典诵读 |
技能 |
兴趣特长 |
社团 |
|
一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1 |
1 |
4 |
|
2 |
||
二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2 |
|
2 |
2 |
2 |
||
三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1 |
1 |
4 |
|
2 |
||
|
|
|
|
|
|
|
|
普通中专班 |
|||||||
|
|
|
|
|
|
|
|
|
|
人文 |
经典诵读 |
技能 |
兴趣特长 |
社团 |
|
一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1 |
1 |
4 |
|
2 |
||
二年级 |
上期 |
1 |
1 |
4 |
|
2 |
|
下期 |
2 |
|
2 |
2 |
2 |
||
(二)教学要求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计划实施,科研处、教务处随机听课。
2.教师必须有《课程纲要》,有教学计划、有进度,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科研处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的监控、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每学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机制
(一) 管理网络
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政教、科研处主任→系部主任→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二)运作流程
学校规划→前期动员→教师申报→课程开发小组初审→确定科任教师→学生选课→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
(三) 措施保障
1. 组织保障: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及评价小组。科研处、年级系部、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 制度保障: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3. 经费保障: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4. 建立激励措施: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发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我校已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