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人物的帝王之路》规划方案与实施案例

2017
04/26
00:00

校本课程《草根人物的帝王之路》规划方案与实施案例

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语文组  张俊峰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对学校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根据学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确立总体目标、确立工具与方法、选择课程材料与组织形式、课程的内容结构、评价方法、保障措施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大事记

120094月学校领导结合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精神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进行研讨、布置。

220095月,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主要成员作一次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宣传和介绍,以扩大信息的范围。

320096月至20099月,分别对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接受的文化知识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跟踪研究。

420099月至20115月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每周组织实验教师集体备课,每月组织一次扩大会议,一起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每学期结束后,组织骨干教师整理实验资料(包括教案、课件、评价方案等),并根据这些资料编写教材(含评价方案)。

三.校本课程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校本课程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公共基础性课程、性格完善性课程和能力发展性课程三类。

1、公共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体育、美术等。

2、性格完善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3、能力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五.校本课程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

六.校本课程实施后的效果与反思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划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学校文化也在进行着质变。我们知道学校文化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它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具有极大的变革性。现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已经一年了,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给学校带来了充满清新和人文气息的新文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与实践更加民主化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更加充分享受民主的群体。老师们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学生对校本课程有实际需要。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就有权决定学什么;他们对什么有兴趣和喜好,他们就有权决定学什么。

2.传道授课形式与内容更加自由化

一贯以来,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实施者的角色。现在我国制定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明确提出教师依据学生的需要,自主开发课程,自主地制订和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门类、组织形式、具体实施的时间、评价方案等。这一过程都是教师亲自参与构建和实施的,学校领导只是做些适当的参考和服务和保障工作。教师真正成为了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人。

3、尊重生活关注人性更加自然化

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学生,必将要真正走进生活,独自面对生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生活的过程。师生可以借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五彩缤纷的生活。校本课程关注生活,走进原汁原味的生活,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和直觉经验联系起来,激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经验的质和量的储备,以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调用。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和信心将倍增。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充分地利用了校外的课程资源,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关注生活,将使得学校和师生更加真实、朴实、扎实。这也是一种崭新的学校文化发展态势。

4、主动参与开放合作更加有效化

新课程实施以前,教师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封闭和独立。但是,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合作也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形式活泼注重创新自觉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多种,如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这些开发形式或多或少都强调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要具备创造能力。基于此,学校教师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持续不断地开发校本课程,而这个长期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将会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和品质,并逐步形成热衷于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6、追求完善自觉反思良性化

教师要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改进,要对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于是反思走进了教师的教育生活。由于长期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反思将成为教师的一项常规性的教育思考,促使学校进入勤于思考、勤于积累和改进、不断地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这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

七.校本课程方案及实施案例

课程名称:《草根人物的帝王之路》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文化素养类,选修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5讲)

授课时间:每周三讲,每讲两课时,每学期5

授课方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草根文化及相关的人物历史。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启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精神和坚信“天道酬勤”的观念。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第一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草根英雄帝王路》

教学目标:概述四位草根人物的历史,为本书定基调。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

教学重点:1、四位草根人物的典型特点。

2、后人对四位草根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在草根百姓的奋斗史上,有四位草根人物,他们的帝王之路给我们每个人的奋斗都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值得我们去思考、玩味、借鉴、品读。他们是:刘邦、刘备、朱元璋、李自成。

第二讲   《善赖之主:刘邦》

教学目标:了解刘邦的历史和影响。

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刘邦的历史。

2、历代名人对刘邦的评价。

3、刘邦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邦崛起

第二节:刘邦优势

第三节:刘邦功劳

第三讲   《善哭之帝:刘备》

教学目标:了解刘备的历史和影响。

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刘备的历史。

2、历代名人对刘备的评价。

3、刘备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备出身

第二节:刘备仁义

第三节:刘备托孤

第四讲   《善谋之主:朱元璋》

教学目标:了解朱元璋的历史和影响。

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朱元璋的历史。

2、历代名人对朱元璋的评价。

3、朱元璋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贫苦身世

第二节:走向巅峰

第三节:成功秘诀

第四节:屠戮功臣,整顿吏治

第五讲   《善闯之王:李自成》

教学目标:了解李自成的历史和影响。

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1、李自成的历史。

2、历代名人对李自成的评价。

3、李自成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动兵变

第二节:征战天下

第三节:称王入京,覆灭下场

第六讲   《礼赞“草根的英雄”》

教学目标:学习草根人物奋斗史,增强学生成才的意识。

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教师主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

1、学生应对草根人物的成功有正确评价。

2、学生谈自己在学习如何有效成功及实现的措施。

教学内容:

礼赞“草根的英雄”。

实施案例:

以第二讲《善赖之主:刘邦》为案例。

第一节:刘邦崛起

胡适先生曾指出:“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疾苦,是中国帝王中了不得的人,是不易有的人物,但却没有一本好传记。”梁启超先生在赞扬“汉高祖刘邦为伟大人物”之同时,亦感叹:“可惜他的《本纪》作的模糊,影响整个的人格和气象完全看不出来。”

汉高帝刘邦绝对是一个无赖性的“草根人士”,就连他的名字都是称帝后改的,本名叫刘三(刘季)。就连最善于为皇帝遮丑、掩饰的正史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他“改写”为一个生来就聪明绝顶、谋略过人、受人赏识的英雄。《史记》、《汉书》都说刘邦从小就无赖懒散、喜酒好色、懒惰顽劣、游手好闲,从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不仅邻里乡亲极为鄙视他,就连他的父亲太公都看不起他,经常拿老二刘仲跟他比,可《史书》却没记载当时刘邦是怎么回答的,可能这个无赖脸皮厚的根本没当一回事。
    对他这种行为,父兄们虽有点小埋怨,更担心他长大后会成为好吃懒做的“浪荡儿”,因此会经常给予些责备。但责怪过后仍照样被骄宠。
    他不必干活,有的是时间,手头上虽不是很宽裕,却要比别人松得多。又没吃过苦,花钱就较大方,所以便很受人欢迎,跟在旁边起哄的喽兵自然就不少。人多势壮,沛县的县城便成了“刘季党”经常出没的地方。
    党人多,人力资源丰富,不管做什么事都较方便,他个性又十分豁达,输人不输阵,为了“面子”什么也可答应下来。这样,便逐渐养成了他天不怕地不怕和“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的个性。加之,他又自比“信陵君”,讲义气,重感情,有福大家享,有难自己扛。所以,沛县的低级官吏也特别喜欢和他打交道。
    知名度打开了,连中上层官员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因此人脉关系愈来愈广。对刘邦日后创业帮助最多的两个重要班底头子——萧何和曹参,也都是在这段期间认识的。在众人相助下,刘邦在变化多端的乱世,终于成为脱颖而出的领袖人才。

第二节:刘邦优势

在谈到刘邦的优势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他的生死对头——项羽,如果将两人对照起来看,两者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的来说,我认为,刘邦有如下五点优势:

一是为人坦诚、宽厚爱民。说他做人真诚,最好例子莫过于韩信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番谈话。韩信问刘邦,请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说,那好,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韩信一下子单刀直入,刘邦却答不上来了。《史记》记载,汉王“默然良久”,也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您比不上项王。问题是,韩信为什么要恭贺刘邦呢?因为,刘邦这个很真诚,能够说真话,这样,对于韩信而言,就比较好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了。只要君臣同心,其利断金!怕就怕互相不真诚,不真诚就没有彼此信任的基础了,也就谈不上取得盖世的功勋了。

宽厚爱民,可以在刘邦攻入关中后的事迹来说明。刘邦攻入关中,按照与诸侯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他并没有称王,也没有去抢劫财物,而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对秦王子婴,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杀,而刘邦却认为,子婴已经投降,杀降是不祥的,于是将子婴交给官吏看管起来。对于秦宫中的珍宝财物,一律贴封条,而后还军霸上。你看,这一系列的举措,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等于得到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再看看项羽入关后的所做所为吧。杀子婴、屠咸阳城、焚秦宫室、收取珍宝财物和女人,洋洋得意地回到关东。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让项羽失去关中民心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却将降卒20余万人坑杀,使得关中百姓对项羽恨之入骨。更可笑地是,项羽东归后大封诸侯时,将关中一分为三,其中章邯就封为雍王,有咸阳以西之地。后来,刘邦兼并关中时,几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与民心向背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自知之明,知人善用。《史记》记载,高祖夺得天下后,一次大宴群臣时说,“列侯诸将,大家不许隐讳于朕,都要直言真情。朕所以能得有天下,是什么原因?项氏的所以失掉天下,是什么原因?”高起和王陵二人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侮辱人,项羽仁厚而爱人。然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下之地,陛下就肯将原地封与攻占的将帅,陛下能与天下人同利。项羽妒贤嫉能,人有功,藏书便加以杀害。贤能之人,对项羽怀疑不肯相信。诸将战胜而不酬功,得地而不给诸将应得之利,因此所以失天下。”

高祖说:“你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筹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定战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朕不如萧何;综联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朕能够有这三人,这就是朕所以取天下的道理!项羽有一个范增,但他不能用,这就是项羽所以被朕所擒的道理!”

纵观刘邦征战之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他人的主意或建议,但刘邦的长处是,能知道哪些建议是正确的,并能择善如流。而不是好为人师,事事自己拿主意,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你看,刘邦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人间世》里那个关于神木的故事。

南伯子綦这个人,到商丘去,看到有一棵大树,这棵树有多大呢?庄子形容说,它可以同时给四千匹马遮荫!但是,仔细看看呢,它的树枝弯弯曲曲,无法做栋梁之材;它的树根也无法锯开做棺木;舔它的叶子,则嘴巴会烂;闻一闻它的味,则使人像喝醉酒一样,三天都吐不完。就是这样一棵树,虽然样样不行,却有一个大用处,能同时给四千匹马遮荫!这也就是道家所宣扬的,用而无用、无用而用!用来说明刘邦则再合适不过了。刘邦没读过书,粗话连篇,除了喝酒就是喜欢女人,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却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领袖!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三是遇事冷静,愈挫愈勇。这一点应该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举两个例子。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父亲和妻子,两军对峙,相持不下时,项羽吩咐将刘邦的父亲押到两军阵前,威胁刘邦说,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油炸了。刘邦却不紧不慢地说,项老弟,你不要忘了,我们俩是约为兄弟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打算把咱们的父亲煮了,别忘了给我分碗肉汤喝!项羽到底还是没煮刘邦的父亲。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刘邦的无赖嘴脸,也可以看到刘邦冷静的一面。但同时,进一步来说,项羽在此举中也不得当,毕竟是两军打仗,打不过人家,就要煮人家的父亲,在那个年代,会失去道义上的支持的。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煮了人家的父亲,刘邦是一个政治家,他会因此而投降吗?答曰:不可能!

楚汉久久相持,胜负不能决。有一天,刘邦和项羽两人对话,项羽要与刘邦一对一单挑,刘邦拒绝了他,并历数项羽十条罪状。项羽大怒,示意暗伏的弩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却握住自己的脚说,贼射中了我的脚趾。此举是不想让项羽知道自己受了重伤。回营后,还忍着剧痛,慰劳军士,安抚士卒,不给楚军可乘之机。

四是论功行赏,自立立人。这一点,前面我们有所提及。对此,我们可以引用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来说明。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所谓妇人之仁,就是总是给属下小恩小惠,但若属下有了军功,到论功行赏时,却将铸好的方印磨圆了,还舍不得给人。再看刘邦,取得天下,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所谓自立立人是也。这一点,被后世的曾国藩所学,深得其精髓。

五是刘邦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英雄。应该说,从人格魅力来说,项羽更可爱一些,项羽身上有诸多的英雄元素,武艺高强,儿女情长,悲剧收场,千百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项羽的致命伤是,他只是一位英雄,而不是政治家。

从刘邦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的基本的要素:政治家不需要你方方面面都比人强,但却要求你能正确地做出判断,而后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选择;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宽容别人的过失,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胸襟坦荡,不拘小节;更重要地,要深懂政治手腕,必要时做到心狠手辣。

第三节:刘邦功劳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羽,做了皇帝,国号汉,都长安(陕西西安),习惯上称为前汉或西汉。汉高帝时,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仅十五郡,其余土地都封给了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不能换得这些人的助攻项羽,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在位七年,做了几件大事,那就是为与民休息准备各种条件。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建立制度。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军法,叔孙通定礼仪,等等。汉朝制度很快就建立起来。萧何做相国,提倡俭朴,处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后来,曹参继承相位,有一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就是曹参认为萧何定的制度非常好,不用改变,照着执行就是了。

二是与匈奴和亲。刘邦经过平城白登山之围后,充分认识到汉还不具备与匈奴作战的实力,遂听从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求得暂时的安宁。和亲是对匈奴忍辱退让,但在当时却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三是减轻租税与徭役,医治战争创伤。汉政府劝告流亡民众归还故乡,领取原有田宅,定田租每年十五税一。庶民生育子女,免徭役两年。

四是削弱割据势力。刘邦先后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等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但这些王国的官吏是中央政府派出的,法令也是朝廷制定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割据的势力。

第四节:刘邦过失

柏杨先生在《柏杨曰》中指出,“刘邦最大的罪恶,是他用残忍地手段屠杀功臣,留下不可抹灭的劣迹,我们绝不宽恕他。但我们也了解,专制独裁政治就是杀戮,当初大家一块当小偷、当强盗,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大哥二哥麻子哥,好不亲爱,一旦你高坐金銮宝殿,装模作样,想想你当年狼狈嘴脸,要不是我,你还能能活呀?王朝建立伊始,效忠心理还没有凝聚成为惯性,互相猜忌之下,不但君要杀臣,臣也要杀君。猜忌犹如荆轲的毒刃,见血封喉,毫无回转余地。西汉王朝初期,我们只看到君杀臣。以后,我们将看到臣杀君,同样凶暴。”刘邦先后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对于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张良为了避祸,在家闭门不出;而萧何那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了避祸,也不得不自污,被刘邦下了监狱。

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汉高祖实在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杀功臣,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反复发生。就连大家公认的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文人出身,手段上文明一些,用了“杯酒释兵权”,但效果是一样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却认为,我所说的刘邦的过失,客观上来说,并不能说是刘邦的过失,因为人民不希望割据和分裂,盼望和平和统一,屠杀功臣,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因为它给予了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

参考书籍

《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作者:陈瑞红

《布衣刘邦》 作者:王尧,思乐

《刘备传》 作者:张作耀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李自成》 作者: 刘乐土

《校本课程开发:初中案例》 作者: 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小学案例》 作者: 王一军  吕林海

 

联系方式:

学校  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电话   13937139476

电子邮箱   zjfzyx@tom.com

 652

版权所有©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  邮编:451464
电话:党政办公室 (0371)-61130909  招生就业处 (0371)-61130911  实训处 (0371)-61130921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豫ICP备200226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