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家长总是一个“不”字来解决。但你知道,这样做可能是错的吗?一个“不”字不但阻止不了孩子的行为,甚至还会使其行为加剧。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一起来看吧。
与孩子沟通少用“不语言”
“不可以”“不要哭了”“不要玩手机了”……类似这样的话,相信不少家长都说过,而且还不止一遍。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样说效果并不好。为什么这样的话没有用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大家都是很优秀的人,现在听话照做:“请不要想象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请不要想象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请不要想象一头粉红色的大象!”
好的,请问:“您想大象了吗?你想象中的大象是什么颜色的?”估计所有人都中招了,大家脑中都想了,并且想的是粉红色的大象。这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表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不”字,而对“不”后面的事件记忆犹新。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潜意识会自动过滤掉“不”或“别”这个词,它会把这样的话图像化。所以当我们说“不要玩手机”时,孩子听到更清晰的就是“玩手机”这个信息,就会一直保持好奇,孩子天生对“不”后面的事件更好奇。
我们越是阻止越是在强化那个负面信息。“不语言”是让孩子感觉不好的语言,隐含负面评价和对孩子的不接纳;“不语言”是一种严厉的禁止,会让孩子产生匮乏性的补偿心理;“不语言”传递的是负面情绪,阻碍亲子情感流动,造成的是负面影响。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少说甚至不说“不语言”。
这样说话孩子才肯听
那么我们该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呢?
可以努力多去尝试使用正面管教中让孩子合作的7种正面语言。
1. 清楚具体的要求(不是命令)。
2. 启发式提问。
3. 肯定式否定。
4. 陈述惯例。
5. 邀请合作。
6. 手势和暗号。
7. 提供有限的选择。
比如:
把“不要吵”改成“坐下来保持安静”。把“不要到处乱看”改成“眼睛看前方或者眼睛看书本”。
把“快点快点不然又迟到了”改成“怎么做才能准时到达学校呢?”
把“现在天冷不能吃冰激凌”改成“可以啊!我们一到天热就可以吃冰激凌了”。
把“你就是个懒孩子”改成“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桌子擦一下/垃圾倒一下”。
把“不要看电视了”改成“你是自己关电视还是妈妈来关,你来决定/妈妈听你的”。
把“不要玩了快写作业”改成“你是先写语文还是数学,你来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像上面一样我们可以多去说一些正向的话语,告诉孩子具体的做法,或许会在较和谐的氛围中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