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出台一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培育一批熟悉政策、经验丰富的工作队伍,实施一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精品项目,形成一批研究质量高、资政效果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促进青少年法治素养不断提升,违法犯罪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体系更加完善。
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为未成年人打造安全、清朗的成长空间,需要社会各方合力。
不做欺凌的旁观者
对21岁的张怡(化名)而言,小学时的经历留下了一段灰色的记忆。在海南某县城就读的她,被同学叫“丑八怪”,走在路上被吐口水、扔石头。一些同学对她开始是辱骂,后来演变成殴打。性格内向的她,一直隐忍。“这么多年过去了,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些事。”张怡觉得自己应该早些站出来,勇敢面对。
“我不敢站出来,因为害怕也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互联网产品经理李月(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提到,她曾作为旁观者目睹过学生欺凌,“在老师看不到的地方,报告人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欺凌”。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律师常年致力于预防学生欺凌普法宣传。他分析说,在学生欺凌中,旁观者的行为可分为“积极作为”“不作为”“对欺凌行为起哄”。“‘不作为’和对欺凌起哄的旁观者会降低欺凌者的自责与内疚感,助长欺凌行为,加剧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长此以往,旁观者可能成为下一个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被欺凌了能够得到支持,有求助通道、有支持屏障,这是十分重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家庭教育协会理事陈俊表示,当一个人站出来说得到了这方面的支持,就会有更多人勇于行使自己的权利,产生连带效应。
让“站出来”的人带动正能量
有研究学者表示,学生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学校要及时遏制、消解苗头,才是预防欺凌发生的根本所在。
此前,记者在广西南宁多个中学采访了解到,学校会开展预防学生欺凌方面的教育。有学生表示,学校一般会在晨会、班会上提到防止学生欺凌问题的发生;有时会有问卷调查,如果发生欺凌情况,会报告给老师,或者通过校长信箱反映问题。
“欺凌事件发生时,若旁观者能及时施以援手,就能改写结局。”郑子殷表示,旁观者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欺凌行为,甚至报警。
今年5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通知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成立预防校园欺凌委员会,从保护、预防、早期干预和应对4个维度,建构校园反欺凌框架基本结构。当有欺凌事件发生时,委员会成员及时制止欺凌行为并初步判定事件性质,对受欺凌学生提供及时帮助,搜集现场资料、登记相关信息跟进调查,及时向家长告知调查情况,共同决定用何种方式处理事件。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预防校园欺凌的三级干预体系,从全校范围的预防到定向预防,对有苗头的情形,提前干预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德育处副主任陈萌说,学校每个学期开学时都会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安全教育第一课和心理教育第一课。落实法治教育第一课,通过全校直播、班会等方式,“要对孩子们讲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如何寻求帮助”。学校平时会邀请西安市公安局警训支队的高级讲师进行“以案说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学生欺凌行为是违反道德、违反规则、违反法律的”。
在心理活动月期间,学校开展以预防学生欺凌为主题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开辟心理咨询绿色通道,通过“悄悄话信箱”向老师诉说或者寻求帮助。陈萌表示,今后学校将围绕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校园普法宣传教育,加大预防校园欺凌力度。
“面对欺凌行为,要鼓励‘站出来的人’,这是一种正向引导,形成正能量氛围,以此影响、带动一些人。”陈俊认为,当欺凌行为得到有力制止,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来。
构筑预防学生欺凌的家庭教育防线
“他们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12月4日傍晚,广西街头,一个女孩站在路边向妈妈哭诉自己在学校被打,却遭到妈妈的质问。面对孩子受到欺凌,家长如此反应,并非鲜见。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成为预防学生欺凌的坚固防线。”陈俊曾在南宁、柳州等地参加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举办的集中巡讲活动。他认为,预防学生欺凌相关课程,不能只是让孩子听,家长也要听。“家长应更多了解学生欺凌的成因以及教育、法律应对,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引导孩子形成自我保护和规避风险的意识。”
今年8月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州社区家长学校课堂上,由两位家长分别扮演孩子和家长的角色,她们的对话引来现场观众阵阵笑声。两位“演员”的台词都来自现实生活,在场的30多名观众,共同的身份是父母。
自2023年8月10日起,金州社区家长学校举办“周四家长课堂”。李红(化名)只要有时间就来听课。她说,这两年的课程学习让自己有了很大变化。没上家庭教育课程之前,她常把孩子出现状况的原因归结于孩子自身,如今李红改变了看法,“正如老师所说,鱼生病了要去考察水环境,孩子出现状况,要从家庭环境中去找原因,家长同样需要学习”。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筑牢家庭安全防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引导家长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家庭保护。
让家长扮演学生角色,是金州社区家长学校的创新教学手段,被称作“心理雕塑”。广西南宁金州社区家长学校执行副校长谭聚春表示,这种方法能让家长感同身受,学会思考什么样的言行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归属感,并对自身产生价值感。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晓文研究过家庭教养方式和学生欺凌之间的关系,她表示,无论是针对学生欺凌中的受欺凌者,还是施暴者,家庭教养方式都被视为影响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家庭主体权责不明确、家长不理解孩子、不会和孩子沟通、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等情况。
“我们的教育要更加重视对孩子健全人格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朱晓文感慨,只有教会孩子们懂得爱和尊重,具备同理心、责任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在和同学交往时才会形成互助互爱的关系。“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教育、父母的教养行为和方式都起着关键作用。”
谭聚春曾前往部分乡镇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她发现村里留守儿童占比较高。大部分有欺凌行为的孩子,都有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她表示,“很多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只能解决孩子的日常生活等问题。孩子缺乏精神追求,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和自信心,需要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多陪伴孩子。”
谭聚春认为,人格健全、内心强大的孩子既能关注自己,也能关爱他人,这有赖于家庭环境对孩子从小的培养、教育。
朱晓文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预防校园欺凌治理,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社会情感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家校共育的形式帮助孩子建立、维护与同伴的良好关系,共同营造充满爱和温暖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