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郑州市第十中学 三年发展规划(2021—2024学年)

2022
03/01
15:15
责编:李俊豪

一、 学校概况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是一所融中专和高中为一体的公办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是郑州市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几易其名,1958年8月定名为郑州市第十中学;1985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被市教委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并恢复“郑州十中”校名;200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2014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2016年3月被评为河南教育名片学校;2017年5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普职融通类示范学校。学校2018年由管城区书院街迁至东职教园区,目前和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共处一个校区。

二、 办学理念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坚持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职普融通的办学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示范学校。    

三、 办学定位

在多年探索普职融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明确今后三年的发展方向,强调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比翼齐飞,力争在现阶段内把学校办成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综合科技高级中学。        

四、 培养目标

立足学校融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于一体的实际,积极研究新高考(职教高考)政策,在师资配备、后勤保障、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心筹备,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深入探索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高等院校主要是应用型大学输送文化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 具体目标、措施及达成标志

(一)加强党建工作,以党建的高质量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高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质量;着力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全面加强党史学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一支思想纯洁、政治坚定、作风扎实、永葆先进的党员队伍;使领导班子的素质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使学校的党建工作研究进一步深入,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党建工作成为推进创建“综合科技高中”、实现学校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政治和组织保障。

具体措施:

充分开展“党史学习”,利用“学习强国”、“党员活动日”等学习平台,结合学校教育,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始终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加强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做到勤政廉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继续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推行党务、校务公开。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通过“微党课 我来讲”活动,使党员教师做到“明党史 守初心”。开展“我身边的‘四有’好教师”系列活动,用优秀教师引领和倡导优良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校党建制度,形成了积极学习党史、服务教育教学、党员创优争先的良好风气。

(2)2022—2023学年

积极创先争优,学习型党委初见形态。制度建设得到强化,认真贯彻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组织建设得到强化,党建常规工作效率提高,显成效。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变强。党建促师德落到实处,党员教师时刻参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积极投身教育教学。

(3)2023—2024学年

各支部党建工作创优争先蔚然成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学校师德模范评选,学校拟申报市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弘扬敬业爱生精神。进一步推行党务、校务公开,通过党务、校务公开。形成依法治教被严格执行,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

(二)发挥课程领导力,构建综合科技高中多元化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课程的领导力,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省情市情校情,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积极迎接新高考。同时,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普职融通力度,合理把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融合到综合科技高中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迈入高一级学府深造需求。通过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深度合作共同研讨,构建“三二分段制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研究“职教高考”、“对口升学”等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

1、 理解新课程,用好新教材,迎接新高考

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三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新思想、课标新解读、教材新领悟、课程新设计、教学新举措和教研新探索等,加强培训,增进教师对新高考的了解。加强集体研讨和集体备课环节,研究新高考。

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郑州市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分层次、分学科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先后进行的全市新课程、新教材通识性培训和教师培训,撰写心得体会,深刻理解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重大意义。

(2)新课程新教材学习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改)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学科老师通过学习专题讲座来实现。

(3)“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深化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在立德树人、育人导向、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教材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学业质量要求等方面变化的理解,让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内化于心。

(4)研究高考命题,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深刻领会“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引导教师实现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5)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德、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选项教学,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体育课程架构;发挥美育主渠道作用,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利用自身“信息技术”优势,合理设置“劳动课程”,体现“综合科技”特色。

(6)研究新高考,做好新高考各项准备工作。关注河南省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动态,参考其它省市的新高考方案,提前做好对新高考方案的研究,在师资配备、硬件资源、选课指导、走班教学、学分认定等方面制定出学校方案,并有序推进。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召开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研讨会;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邀请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全体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考试,全体青年教师、高三教师参加郑州市高三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测试;新高考选课与选报专业研究纳入职业素养课程;完成选课组合、走班教学的师资配备和硬件资源分析,提交师资配备和硬件补充预算;制定出学校新高考实施方案;举办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它运动项目的提高和发展。

(2)2022—2023学年

召开新课程新教材使用一年研讨会;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邀请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全体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考试,全体青年教师、高三教师参加郑州市第高三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测试;利用职业素养课程对学生进行新高考选课与选报专业关系指导;基本配齐师资、硬件设施;打造“一校一品”艺术特色;完善学校新高考实施方案并实施。

(3)2023—2024学年

深化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研究;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邀请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全体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考试,全体青年教师、高三教师参加郑州市高三年级学业水平质量测试;利用职业素养课程对新高二学生进行新高考选课与选报专业关系指导;积极参加郑州市文化艺术节和各级各类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完善、实施学校新高考实施方案。

2、 加强文化课程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职教高考做好充足准备

继续强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学校“加强文化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发挥普职融通优势,高质量发展,为高层次应用型高校输送人才”的定位相契合,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综合科技高中课程体系。

具体措施:

(1)适应“职教高考”的整体考核形式,学校重点以加强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周课时量,为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加强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中高职衔接课程深层次合作,满足“中高职三二分段制”学生的需求。

(3)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制定“综合科技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针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制”学生,加强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深层次合作,召开研讨会确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落实“学生增值性评价成长档案”,注重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2)2022—2023学年

“综合科技高中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初步试行,公共基础课教学继续加强,“学生增值性评价成长档案”成为学生评价学业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3)2023—2024学年

“综合科技高中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具有市级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综合素养类课程”形成部分有形成果。

3、 通过模块化专业课程的开设和1+X职业技能等级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岗课赛证”体系

强化“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行指委”指导引领作用,结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深化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引企入校”工作室建设,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发挥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作用;探索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鉴定的方式、途径,积极利用1+X试点资格,探索出一条“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途径。改善技能大赛备赛环境,加强竞赛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备赛环节,提高备赛效率,争创优异成绩。

具体措施:

强化“行指委”职能,借力社会评价组织,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加强职业技能考核站建设,师资和考评员培养,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为学生考取证书提供条件。继续落实公司化“学徒制”企业实训模式。加强校企师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室建设,引企入校项目落地,以企业项目结合1+X证书制度引领学校专业发展。

完善竞赛管理制度,制定竞赛训练“年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探索“以赛代评,以赛促评”。做好“技能大赛五育课程体系”,建设“校队精英文化”,完善带队教师和竞赛选手选拔制度,规范竞赛队员训练行为,提升辅导教师待遇,提高备赛效率。做好“校级全员化技能竞赛”,对标学校特色、对标课程标准、对标核心素养,将竞赛考核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以赛促学。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各系部编制并试点至少一个专业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落实至少一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作室良性运转。做好“校级全员化技能竞赛”以及市、省等三级竞赛的承办、参赛工作,获得省级一等奖4项以上,“技能大赛五育课程体系”分阶段进行,各竞赛队场地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基本完成。《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技能竞赛奖励方案》制定完毕。

(2)2022—2023学年

在工作室开展公司化学徒制试点;继续技能鉴定工作筹备,增加社会人员培训力度。“校队精英文化”基本建立,过程管理规范。做好“校级全员化技能竞赛”以及市、省等三级竞赛的承办、参赛工作,获得省级一等奖5项以上,争取有赛项进入国赛。

(3)2023—2024学年

每个毕业生至少考取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开展对校内外学员的技能培训活动。做好“校级全员化技能竞赛”以及市、省等三级竞赛的承办、参赛工作,获得省级一等奖6项以上,获得国赛二等奖及以上成绩。

4、 推行“阳光文化”,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习惯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着力点。综合“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阳光少年”教育为目标,“阳光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家、校联系为支撑的德育工作思路,打造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德育课程为抓手,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从而养成学生有朝气、有爱心,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特质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实施“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美育”和“三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具体措施:

(1)内容形成序列。各年级(系部)有侧重,从低段到高段形成序列。低段侧重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中段侧重以父母情、师生情、同学情、民族情为内容的情感教育;高段侧重以集体主义为主线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国情教育。把三个层面的德育工作目标分解到日常德育工作中,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优化德育途径。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3)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班会课及思政课程渗透,引入礼仪规程、专家、先进人物德育讲座,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建设“阳光文化”品牌。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开展习惯教育、自信教育,学生良好习惯初步养成,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阳光校园得到良好的培养。

(2)2022—2023学年

进一步改善校园阳光文化,开展自信教育、责任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规范良好,礼仪规范、具有爱心、智慧的特质的阳光少年,具有阳光教育示范性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基本形成。

(3)2023—2024学年

使学生快乐成长,习惯好、规范良、品德端,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气质,基本形成阳光教育特色。

5、 丰富选修课、社团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体措施:

继续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不断完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建设(心智模式重建、对接专业、模拟职场等若干模块),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多种形式,真正形成具有“综合科技高中特色”的“职业素养课程”。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的社团课程和普及性人工智能课程等。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规范做好各级各类选修课程的教师申报、网络选课、走班制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和学分认定等管理。打造精品社团,规范社团评价。

(2)2022—2023学年

根据不同学生形成“走班制选修课”和“定班制选修课”机制,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和手段。

(3)2023—2024学年

发挥学校普职融通的优势,开设种类齐全具有体系的“选修课程资源库”,繁荣社团文化,以郑州市五星精品社团为引领,活跃学生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减负增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聚焦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高中实现各学科增值评价正增值,总体评价正增值,本科率不断提升,一本率逐年突破,达到同层次学校的先进水平。中专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处于同类学校上游水平,各级技能大赛和素质类大赛取得新突破。

具体措施:

(1)聚焦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把课改理念落到实处,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2)完善年级(系部)—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组织,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调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积极性,加强集体教研,狠抓集体备课,聚焦现实问题,发挥集体智慧,实现高效教学。集体备课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检测。群策群力,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3)加强作业建设,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作业建设方案。深入分析学情,结合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编制校本作业,进行作业库建设。重视基础,兼顾拔高,严控数量,注重质量,丰富作业形式,设计分层作业,建立作业检查反馈机制,实现减负增效。

(4)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高中规范学分认定,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基于数据和学情的各层级学业质量水平测试体系,注重增值评价,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调节。中专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学生课程学分、实习学分、竞赛学分、日常表现学分、社会实践学分等得到互认,实现“学分银行”的“存、取、兑现、转换”等功能。

(5)坚持以竞赛活动促教学质量提升。通过举办全员化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中华传统文化竞赛,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5+1”技能考核、文明风采等竞赛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体会 “我竞赛、我成长、我快乐”,促进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竞赛活动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的有效载体。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制定学校《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召开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因材施教,研究学情,启动初高中衔接课程建设;制定作业建设与评价方案;开展集体备课和组内公开课活动;高中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专制定“学分银行”互认体系;高中参加区、市级学课竞赛;高考普通文理类本科率达到20%,总体本科率达到25%;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2项以上。重新调整各系部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2022—2023学年

全面推行《综合评价管理办法》;开展高效课堂展示活动;初高中课程衔接初步建成;作业设计展评;集体备课成果展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学分银行”互认体系;开展学科竞赛经验交流会;高考普通文理类本科率达到23%,总体本科率达到30%;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2项以上。市级重点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辐射作用。完善综合高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等。

(3)2023—2024学年

形成完善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召开高效课堂建设总结大会;建成完整的初高中衔接课程;初步形成可用的校本作业库;集体备课成为常态;形成稳定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标准和流程及“学分银行”互认体系;继续参加学课竞赛并争取获奖;高考普通文理类本科率达到25%,总体本科率达到33%;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2项以上。专业建设在省内具有知名度,成功申报1个省级技能工作室。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四有”教师队伍

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创新、会合作、高技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四有”师资队伍。

具体措施:

(1)坚持全员参与的继续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成长。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新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青蓝工程”拜师结对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继续落实“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和过程管理,组织青年教师系列培训,通过“师徒结对同构异课展示”、“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观摩课”等活动,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师资建设方针,采用校本培训、课题引领、名师工程、校企合作等途径,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双师型”队伍多元培养的新格局,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以赛促教,通过各类比赛平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搭建国家、省、市级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基本功、达标评优等各种比赛与学习交流平台,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快速成长。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开展全体教师暑期业务培训;开展“青蓝”工程拜师结对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完成2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获得省二等奖、市一等奖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75%;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20%,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2)2022—2023学年

开展全体教师暑期业务培训;“青蓝”工程成长档案评比;完成2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获得省二等奖、市一等奖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80%;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40%,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3)2023—2024学年

开展全体教师暑期业务培训;举行“青蓝”工程结项暨表彰大会;完成2项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参加国、省、市级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等获得省二等奖、市一等奖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85%;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50%,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三年内力争获得郑州市名师1-2名。

(五)培育“科研文化”,以科研引领教学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和重视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校内培育“科研文化”,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和潜力,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具体措施:

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推广工作。确定《五育并举促综合科技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作为学校未来三年教育教学科研总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实际确定部分子课题,积极探索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总课题带动子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学校2021-2024学年教研科研工作亮点并取得有形成果。3年内完成省级课题立项6项以上,市级课题20项以上,争取有研究成果进入国家级行列。

积极转化各级各类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成果,参与《郑州教育科研》等杂志投稿,每年编撰《教师校本课题集》,鼓励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等编写工作。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五育并举促综合科技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总课题顶层设计完成,进入开题阶段,相关子课题分步开展研究工作。完成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性课题结项并取得市级成果奖一等奖6项,省级2项。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30%以上,完成《2021学年校本课题集》的编写工作。

(2)2022—2023学年

《五育并举促综合科技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总课题进入中期研究阶段,2项子课题完成立项、结项等研究工作。获得市级成果奖一等奖7项,省级2项。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50%以上,完成《2022学年校本课题集》的编写工作。

(3)2023—2024学年

《五育并举促综合科技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总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科研数字平台全部完成。完成市级重点课题及一般性课题结项并取得市级成果奖一等奖8项,省级2项。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60%以上,完成《2023学年校本课题集》的编写工作。

(六)突显信息化优势,完善校园建设,推进综合科技高中立项,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进一步完善教学区、生活区等功能建设、教学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合理规划和制定综合科技高中建设方案,促进我市综合高中教育品牌示范校的发展;建立较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创智慧校园。

具体措施:

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加强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充分利用安全平台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充分论证调研,积极筹备综合科技高中建设。优化校园网络配置,完善软硬件,提高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推动智慧校园落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

达成标志:

(1)2021—2022学年

完善优化实训楼、三号楼大门口设计改造和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做好近三年校园文化建设预算;机房网络改造;智慧校园一期项目落地,各应用系统投入使用;积极准备综合科技高中建设方案,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

(2)2022—2023学年

依据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做好实训楼走廊、高中部教学楼公共区域与走廊等开放性空间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完成;试点开展远程精品课程服务;启动综合科技高中建设工作,制定建设方案,争取完成立项。

(3)2023—2024学年

进一步优化各教学区和生活区细节,具备综合科技高中办学条件。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办公无纸化率达到90%,教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有较大提高。

六、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绩效,利益挂钩。及时做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责编:李俊豪  1512

版权所有©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  邮编:451464
电话:党政办公室 (0371)-61130909  招生就业处 (0371)-61130911  实训处 (0371)-61130921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豫ICP备200226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