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是一所融中专和高中为一体的公办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是郑州市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学校几易其名,1958年8月定名为郑州市第十中学。1985年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被市教委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并恢复“郑州十中”校名。200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2014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
第一部分 学校前三年发展规划达成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2012年3月,学校制订了《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2-2015学年)》。三年来,学校把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落实于六大工程之中,努力达成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总体上《规划》实施推动有力,主要发展目标达成度高,绝大部分工作进行顺利且能较好地完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学校的发展方向非常符合当前国家、省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规范管理方面,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精细、人文的制度管理体系、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坚持“专家引领、骨干先行、同伴互助”原则,立足校本培训,实施青蓝工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和专业技能实操水平;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培训进修。在学生发展方面,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素养不断加强。在办学模式创新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学生评价、学分管理,初步形成了体系。学生出路也较为理想,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需要。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教育科研方面,注重校本课题研究,立足教学搞科研,收效显著。
三年来,高中、中专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生源质量、数量有较大改善,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家长学校、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30项。在市中职技能大赛信息技术类竞赛中均荣获团体第一名,2014、2015年更是以绝对优势囊括各类单项前两名。在省赛中,荣获单项一等奖12次,2015年我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四项全国比赛,其中三项分别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在学生参加的郑州市素质类竞赛中共获得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礼仪队在省赛中荣获一等奖。红十字应急救护队代表郑州市参加河南省青少年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荣获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双料冠军。学生社团20个,校园广播站、国旗礼宾队被评为郑州市四星、五星社团。高中134班牛莹莹同学代表河南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高中121班张丹丹同学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的“郑州男孩女孩”评选活动荣获高中组第一名。在郑州市职业学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个,在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5个,在郑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6个。
(二)存在的不足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编制限制,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受现有校区面积和硬件设施限制,招生规模、专业拓展受到很大影响。
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还需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
4.政策停留于提倡,缺乏实施建议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近600所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以及普职融通的全面推进,将会对学生吸引力大大增强。学校将积极推进普职融通办学模式,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省和我市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指导思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普职融通为切入点,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抓手,积极推进职普合一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激发活力,提高效率;规范管理,创新发展”,让每一个走进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培养一批具有高中文化基础又有一技之长的合格人才。
办学理念:打造“多层次办学、多途径升学和就业、多元知识和技能,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品牌。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发挥学校职普融合的优势,建成在河南省具有影响力的综合高中品牌校。
2.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抓手,形成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主体,以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为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且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3.特色目标:坚持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及信息技术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多重选择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以“知识+技能”为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具体目标
1.规范管理
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适应学校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形成科学、规范、精细、人文的教育教学制度管理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激发师生活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落实《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理事会制度,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2.强化队伍
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扩大骨干教师队伍,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力争三年内再评出1-2个郑州市名师,三年内,专业课“双师型”教师达70%,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60%;教师的硕士研究生率达50%以上,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5名。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创新、会合作、高技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3.德育工作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贯彻落实《郑州市中学生德育习惯养成实施方案》,突出全员德育,做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丰富德育内涵,充实德育内容,完善我校“德育队伍专业化、德育组织网络化、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评价科学化、德育资源多样化,常规管理精细化”的德育体系,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班”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德育成为学校一大亮点。
4.教学改革
作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学校,深入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完善职普融合的管理体制,研究高招改革的动向,为学生多途径升学打好基础。
深入探索职普衔接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系部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探索和教学研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制定重点专业课程标准,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带动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特色亮校,精品立校”。
完善科学化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学分制。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三年内开发出12门职业素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入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落实“道德课堂六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
5.教育科研
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以“让课题走进课堂”为教育科研思路,立足课堂教学,确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育才、科研铸师”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教师“学习、实践、研究”的专业成长方式,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构建较为完善的课题网络,创出我校教育科研特色。
积极探索有效教育的实验和创新功能。
其工作重点:
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
两个基本点:科研工作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
三个结合:科研工作与教研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管理相结合、科研工作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四个探究:科研工作在学习中探究、科研工作在教学中探究、科研工作在反思中探究、科研工作在总结中探究。力争打造一支研究能力较强、素质较高、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骨干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将职业素养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争取三年后使我校的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成为品牌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信息化管理。继续将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作为科研课题,探索综合高中的课程结构。
6.招生工作
突出办学特色,创建品牌专业,提升办学吸引力。巩固招生优势,以教育质量提升招生质量。
7.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力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指导工作;发挥“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引领作用,配合学校各系部、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工作;加强实习制度建设,细化实习方案,加强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普职融通办学规模的深度校企合作。
8.文化建设
巩固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成果,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全体教工会、党支部会、班团会、党团活动、业余党校、团校、扩展实践基地等途径,对师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成为自觉行为。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创建和谐校园。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质量优良、人心凝聚、和谐有序、奋发有为的良好教育环境,努力实现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目标,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9. 教育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管理,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改”、“课改”的服务与支撑,坚持深化应用。将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科研、培训、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
10.硬件建设
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好新老校区建设过渡衔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突出环境育人,在智慧校园、教学设备、办公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上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实现硬件建设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为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第四部分 重点项目、工作措施及达成标志
根据学校三年总的办学目标,将实施七大提升工程:
(一)办学模式创新工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继续进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不断创新发展途径,通过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逐步实现普教与职教的教学融通,资源融通,学分融通。最终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丰富多样、体制机制健全、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差异需求的综合高中特色化办学新格局。
1.具体措施
(1)在总结前三年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创新多样化立体式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
(2)构建普职融通的新课程模式,即:合理的把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融合到综合高中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分轨式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门类广泛的课程。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多元需求。这种渗透式的课程设置,具体表现为:普及基础教育,强化职业教育,重视升学教育。
(3)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继续实行选课制和学分替代制,开展走班式教学;建立学生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度,发挥个性特长,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业生涯计划;
(5)在育人模式上,继续实行“二一分段,多元选择;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6)开展我校综合高中和其他职业学校合作办学,不断扩大普职融通渠道和范围。继续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建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2.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完成对综合高中的总体定位,初步形成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做好二年级学生职普取向的选择工作及毕业班学生升学就业工作,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步入常规,继续深化选课制和走班教学。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综合高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2016—2017学年 完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职业素养课、职业技能课初步成为课程特色;继续做好二年级学生职普取向的选择工作及毕业班学生升学就业工作;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逐步成熟,选课制和走班教学常态化;继续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初步建成;与其他高中段学校合作,扩大融通渠道和范围;综合高中建设走在省市前列。
(3)2017—2018学年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更加完备,职业素养课、职业技能课成为课程特色;继续做好二年级学生职普取向的选择工作及毕业班学生升学就业工作;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更加成熟,选课制和走班教学成为特色;继续与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逐步完备;继续与其他高中段学校合作;进一步扩大融通渠道和范围;成为河南省综合高中品牌校。
(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教师头脑,积极开展普职融通教育教学改革,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着力点,培养综合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继续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创建高效课堂,实施绿色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市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
1.具体措施
(1) 加强专业建设 提升专业内涵
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认真研究本地产业结构,编制我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抓住专业设置与开发、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质量效益等关键环节,推动我校的专业建设。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以技能工作室为依托,三个系部各打造一个重点专业。以各系部重点专业建设为依托,完善重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优化课程内容,强化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设齐全的基础上,以职业素养课程为切入点,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体能竞技等领域的校本课程,加大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开设力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继续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类课程不少于总课时的60%。
鼓励师生开展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才艺展示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效率。强化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科学规律。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强化多元文化教育。
以职业素养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为抓手,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提前做好人生规划。
(3)加强技能大赛工作,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以赛促建”。
(4)强化常规管理,创建高效课堂,激励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强化执行力。
继续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为补充、教师有效课堂教学为核心的高效学习模式。
继续通过学习培训、名师带动、骨干教师的引导示范和优质课评比、基本功大赛、学科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提升。
(5)实施绿色评价,促进质量提高,培养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运用增值评价,促进质量提高。加强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打破唯分数论,实行学分替代制,并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肯定学生的进步和特长。
对评价结果加强分析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2.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已申报重点专业通过验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系部重新修订一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制订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完善师资建设与教材建设。
(2)2016—2017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均能达到97.5%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以上。进行一个新重点专业建设,每个系部完成本系部重点专业全部课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完善本专业的实训室建设,建成本市一流的实训条件。
(3)2017—2018学年 高考本专科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均能达到98%以上,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综合素质类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以上。每个系部完成本系部全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建设。
(三)双师型队伍培养工程
注重教师素质提升,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工作措施
(1)制定新三年“双师型”教师三年培养方案,每位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分别制定出三年成长计划或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校本研修、培训、考试计划,学校建立教师成长和“双师型”教师档案,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会,督促落实计划内容。
(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邀请教育专家、企业精英和专业骨干到学校对全体教师或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校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或学习培训;鼓励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操能力,为专业课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搭建平台。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企业高技术人才到校任教。
(3)抓好校本培训。通过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实施“青蓝工程”,完善拜师结对制度,形成以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为目的的管理观念。
(4)加强网络资源的应用与管理,鼓励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50%(按《2015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实施细则》中的认定条件,下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40%,教师的硕士研究生率达40%以上,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2)2016—2017学年 “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60%,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50%,教师的硕士研究生率达45%以上,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3)2017—2018学年 “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70%,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轮训不少于60%,教师的硕士研究生率达50%以上,年度推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名。
(四)德育体系深化工程
坚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突出全员德育,做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 工作措施
(1)德育队伍专业化。在全员德育的基础上,形成以学校主管德育校长、政教处、团委、年级长、系部主任、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骨干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一支实践中反思、学习中提升、研究中创新的专业化德育队伍。
(2)德育组织网络化。整合德育资源,健全家校共管、警校共建、社(区)校携手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3)德育活动课程化。加大专项德育活动开展的力度,逐渐形成课程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实现活动课程化,课程特色化,彰显品牌魅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4)德育评价科学化。贯彻“评价即育人”理念,创新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和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多元评价关注各个层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
(5)德育资源多样化。完善学校、社会教育协作体系,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拓展校外德育资源。依托校外德育资源,有计划地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并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提升素养。
(6)常规工作精细化。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力度,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开展文明校园系列活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做到开展活动有计划,落实工作有检查,活动过后勤反思。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
2. 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开设班主任讲坛,形成系列讲座。建立班主任工作微信群,加强班主任联系和业务探讨。《我的德育故事》、《班主任小课题》编印成册。加强社团建设,制定社团活动手册,举办社团风采展示活动,精品社团达到4—5个。评选“最美学生”,开展道德讲堂进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等活动。每学期进行两次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红十字知识及技能普及率达到40%。召开学代会,健全学生会组织。加强干部培训,让学生干部队伍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补充,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2)2016—2017学年 成立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发表德育论文若干篇,申报市级课题1-2项。精品社团达到5—6个,举行社团展示暨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业余党校、团课培训课程化。评选“最美学生”,开展道德讲堂进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等活动。增加走进社区活动次数。学生红十字知识及技能普及率达到50%。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和班级量化考核的修订。学生会全面参与早操、夜自习、纪律、卫生、仪容仪表检查、宿舍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管理工作。
(3)2017—2018学年 班主任讲坛形成系列讲座,班主任讲坛系列讲座编印成册。精品社团达到7—8个,举行社团展示暨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业余党校、团课培训教材、道德讲堂进班级教程编印成册。评选“最美学生”,开展道德讲堂进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教育等活动。拓宽我校校外德育资源,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携手社区,共同育人。学生红十字知识及技能普及率达到60%。成立“学生事务中心”,学生自主管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获得示范性家长学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教育科研带动工程
继续树立科研兴校理念,深入、务实开展校本研究,建构“全员科研”的群体效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1. 工作措施
(1) 进一步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育教学动态,鼓励每位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并在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实践理论,为广大教师搭建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
(2) 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联系。聘请有关专家做课题研究顾问,指导学校的科研活动;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作教育科研学术报告,加强对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以提升学校科研活动的成效与质量。
(3) 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争取在三年内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系统更加完善、科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质量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质量,强化过程性管理,完善校本课程的申报、选课、上课、评价制度,使校本课程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高质量完成每学期学生评教工作,为学校掌握一线教学动态提供第一手资料。
2. 达成标志
(1){C}2015—2016学年 完成2015-2016年度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我校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正式立项。课题研究规范化(立项通报、开题报告、阶段性研究及成果结项),形成有价值的行动研究报告,科研论文获奖和发表占全体教师的15%。完成我校校本课程信息化培训工作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开题、研究过程、结题及学分认证工作。
(2)2016—2017学年 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规范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的整理,职业素养课程研究课题申请立项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探索申请立项。课题研究有专门档案,形成高质量的行动研究报告。论文获奖和发表占全体教师的25%。
(3)2017—2018学年 完成职业素养课题和省、市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结项工作。科研论文获奖和发表占全体教师的40%,出版论文集。全面完成校本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各项运作,广大师生能够熟练使用平台进行课程申报、评审、自主选课、上课、学分登记以及教师评价反馈等各项功能,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六)校企合作深化工程
加强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力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参与学校各系部、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推进普职融通办学规模的深度校企合作。
1.工作措施
(1)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2)探索短期“学徒制”顶岗见习模式。
(3)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锻炼,实现顶岗实习的连续性和常态化。每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争取实习企业成为学生的就业首选。
(4)积极加强校企之间师资交流,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讲座;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提供帮助;选派职业素养教师协助企业培训,架起校企合作桥梁。
(5)建立普职融通模式下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工作室。
2、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我校近三年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形成指导性材料;选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10%的学生进行平面设计专业“学徒制”见习;6月初组织校园招聘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带领各系部专业教师到企业考察调研;建立网络电子部数字加工校企合作学生创业工作室;动漫工作室独立完成一个不低于30s的动漫作品。
(2)2016—2017学年 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与企业专家、系部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各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指导意见;选派电子商务专业15%的学生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学徒制”见习;6月初组织校园招聘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选派各系部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建立数字媒体部校企合作学生创业工作室。
(3)2017—2018学年 每学期召开一次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研讨“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选派物联网应用专业20%的学生进行物联网应用专业“学徒制”见习;6月初组织校园招聘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选派各系部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建立软件应用部校企合作学生创业工作室。
(七)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结合我校办学条件现状,做好新老校区过度期间的建设工作。老校区完善设备设施的更新维护,保障运转。新校区建设突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人文化。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等,在智慧校园、教学设备、办公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上科学规划、系统设计,为教育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1.具体措施
(1)新校区设计系统化。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对新校区房间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功能、美观、安全、舒适等因素,对多功能厅、报告厅、会议室、校史室、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根据教室、办公室、实训室、休息室、校企合作等不同房间的功能,将校园广播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通讯系统、管理系统有机结合,高标准进行智慧校园设计。
(2)学校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校云数据中心平台和智慧校园,加大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应用广度和深度。
(3)实训室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根据我校专业规划和建设进度,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建设一批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功能实训室及能体现行业技术特色具有前瞻性的展示室。
(4)设施建设人文化。对所属建筑物进行校园文化设计,突出专业特色、人文特色,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2.达成标志
(1)2015—2016学年 完成对新校区的系统化设计,合理规划新校区布局,提出新校区建设方案,做好新校区建设预算。购置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实训设备等国赛用设备,完善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专业实训条件。更新教学用笔记本40台。
(2)2016—2017学年 按照新校区建设方案,完成新校区多功能厅、报告厅、会议室、心理咨询室、 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工作室、录播室、工会活动室、职工书吧等功能室的装修及配套设备购置。积极申请资金,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和教学平台,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室,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
(3)2017—2018学年 根据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工作室及学生创客中心建设。
第五部分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绩效,利益挂钩。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