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催促,过度的管控,只会让孩子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失去自主管理的能力。想要孩子自觉主动,父母就要忍住催促和唠叨,还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
不是“作业”出了问题
而是“爱”出了问题
一见到孩子,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
这句话折射出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只能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
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
“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
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如果你下班回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
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
第二种,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心情。
如果你下班回家,听到的第一句话是:“累不累啊,先休息一会儿吧。”
也许你就能扫除一身的疲倦,转而很有动力了:“没关系,我还要做一顿好吃的呢。”
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付出努力的。
把写作业的责任还给孩子
当你因为孩子写作业的事生气时,是否在某种层面把写作业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呢?
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做作业的责任还给孩子。
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不写作业,或者磨磨蹭蹭,他/她就要承担后果,可能是到时间就要关灯睡觉,即便没有写完作业;也可能是在学校体验作业没写完的后果。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做作业是一件新鲜事,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如何有效率地做,都需要探索和学习。
接下来的几条建议也许有助于孩子养成自觉写作业的好习惯:
1. 在家里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一起计划他放学后的时间要怎么安排。
家长要真正地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还给孩子。惯例中也许会包含看电视、运动、做作业、做家务、洗澡等等。
如果这个惯例表看上去实现不了,你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迫。初次形成的惯例表需要实践几天,发现问题,再用好奇式提问的方式征求孩子意见,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2. 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用于全家人安静地学习和工作。
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写作业。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学习方式。
3. 观察一周的时间,看看孩子是如何对待家庭作业的,然后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你观察到什么。
这个时候你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做到只听而不评价。
和孩子一起探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办法能让做作业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么帮助?
4. 告诉孩子,如果他的作业需要帮助,你会在那里。
你不会为家庭作业的事唠叨或提醒,仅仅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出现。
家庭作业是孩子的责任,当你不停唠叨时,家庭作业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5. 孩子也需要时间来建立写作业的好习惯。
在他还没有形成习惯前,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记作业,或者花更长的时间完成作业。
我们需要做到不唠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责、不发火,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给他充分的尊重与支持,而不是从他手中夺过写作业的职责。
6. 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完成作业,让他承担后果。
也许他会被老师责罚,你可以通过好奇式提问,帮助他一步步探索作业的目的与重要性。
7. 孩子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给予孩子尊重,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