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可能是教育故事

2022
09/07
09:00
责编:梁璐莎

每个孩子都可能有错题,错题本怎样使用才能更高效?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犯了错就必须要批评吗?我校杨卫平老师给您参考答案。杨老师是正高级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出版教育专著多部,教育故事多次占据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点击量逾1200万。本期摘录杨卫平老师的著作《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中的两个章节,跟大家交流把孩子的错误变为故事的方法。

建一个错题本留言板

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错、不断矫正的过程。学习中,出现错题,也是机遇。怎样抓住这个机遇,把它变成成长的契机呢?好用的办法是:

1. 帮孩子建立一个改错本。纠错是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  2.在孩子的错题旁边,开辟一块留言板。  促进孩子成长,没有比激励更好的方法,错题本留言板则是正面激发的磁场。没有孩子愿意泡在错题上不罢不休。可是,和纠错行为相比,孩子更乐意获得精神慰藉。父母的肯定与激励会帮助孩子对纠错乐此不疲。不管父母懂不懂题目本身,坚持给纠错的孩子留言,爱的芬芳弥散开来,学习的效果就日益凸显。留言可长可短,还可以辅以简单的表情与图说,比如画笑脸、竖大拇指,总之越有趣越好。  留言既可在孩子纠错前,也可在纠错后。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的特点就是在孩子的错题本上写好玩的话。比如:“呀,好整齐!”旁边简笔画画一个笑脸;“唔,计算少了一步,结果就错啦!” 旁边简笔画画一个哭脸。孩子把错题订正过来,她再留言:“一步一个脚印,又踏实又准确!点赞!”孩子在这样自由民主的氛围里,学会纠错,不怕出错。没有批评,没有训斥,孩子却得到知识与心灵的双重成长。不怕出错的孩子,更加勇敢,学习更加轻松自在。  有些父母,孩子一出错就训斥:“怎么搞的?这么简单你都错!”他们的身上,仿佛都装了一个按钮,看见孩子的错,就自动发火。事实是,你越吵,孩子越糊涂,出的错更多。杨绛曾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而训斥,除了把孩子变成霜打的茄子,还会让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恐惧状态下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更重要的是,恐惧心理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干啥都思前想后,左右掂量,最终是什么都不敢尝试,怕出错!  我有个“作业留言板”,用于师生纸上谈心。某日,批改一个学生的作业,发现整个大题全错,我批语:“此题溃不成军。”我画了一个哭脸给学生。次日,学生上交订正过的作业,同时有文字回馈:“昨日值班将军已辞职,今日本小将上任,修复了战场,请过目。”他画了一个笑脸给我。我检查过他的订正之后,也画了一个笑脸回复他:“恭迎小将军!”   五个多月以后,那个孩子的作业又有一题不会做,他用括号说明:“此题溃不成军。”引原话向我求助,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我留言:“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我并没有给他讲解,而是让他自己思考,提出疑问,我稍加点拨,他即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不讲他也学会了呢?因为留言有很大的鼓动性。受鼓舞的孩子,总会积极想办法。  做老师如此,做父母亦然。不需要高深的文化,但需要有面对孩子错题的淡定从容。  有一个星期,一个孩子的数学错题不断,他总是订正不完,于是就不了了之。他妈妈追到学校,不依不饶,非让全部订正不可,我仔细看他错题本,对他妈妈说:“两天内把最近的3页订正完就不错,知识是互相关联的,学到后面,前面的慢慢也会了——一个好状态,比会做数学题更重要。” 我对这位妈妈说的话,适用于所有人,当孩子的错题太多,就引导孩子把错题归类,分类订正,寻找规律即可。孩子不能在题海里溺水,也不能在错题的漩涡挣扎。学习是一个过程,最讲究的是方法。订正错题,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法。错题留言板上的话,除了鼓励,还应该有对方法的启迪。如果父母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给予启迪,那就变通为温馨提示。比如:“减轻课业负担的最有效途径,是总结方法!”  良好的性格,多少能够弥补些许知识上的缺陷。错题本留言板,促进我们做更有办法的父母。

变批评为恳谈

孩子的成长,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妥。可是,过多的批评,指责,会令孩子厌倦、不满,甚至视周围人为敌。

不妨把批评变成恳谈。

讲讲我教学中的故事吧,或许能对家庭教育有点滴帮助。

海同学写了一篇很美的英文作文,但英语老师发现是抄袭的。

我知道后,没有立即批评,而是现场采访:“这是为什么呢?”

海同学面露难色:“不是想写好么!”

哦,这投机取巧的背后,是一颗积极进步的心!当大人听到这些,是不是该把严厉咽回去呢?我接着问:“你想要怎样做到真正写好呢?”

他想了想,说:“老师,请您给我点时间,容我向英语老师和同学请教请教,我来赏析抄袭的这篇文章之美,怎么样?”

这个想法好棒!海同学通过认真求教,果真会赏析美文了。从抄袭到赏析,知识转换为能力,何愁他不会写英文作文呢?我把他的这个方法用在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上,屡试不爽。或许,没有比这更好的弥补和矫正了吧?

把批评变成恳谈,放手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自会收获多多,皆大欢喜。那么,这孩子后来的成长又如何呢?

几年后的一个深夜,我收到他的短信:

老师,谢谢您的教导,我要去国外留学了,初中三年一直在我脑海,是最深刻的记忆,谢谢您。

时隔几年,错误也变得美丽,这自然令人得意。

海同学给了我启示。处理孩子的错误,我也更加小心翼翼。

后来,我再遇孩子抄袭。

孩子写了一篇随笔,非常棒。我把这篇文章打出来,准备投稿。

晚上,跟闺蜜电话聊天,我读小孩的作文分享。

闺蜜说:“你百度一下,我感觉这篇文章另有出处。”

我不信。但是,网上一搜,全文现身,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改!

闺蜜问我怎么办。我说:“没想好,想好再办,反正不批评。”

想了半夜,我决定,不批评,但要恳谈。

第二天早晨,我在作文本上留言:

亲爱的小孩,昨天读这篇文章,欣喜万分,这是我发现的最经典习作之一。晚上回家迫不及待与人分享,却发现是一篇100%抄袭文。请寻找一个恰当的解决方式。我爱你。

又及:昨天我一天手写5000字,但见到此文,所有疲累都释放。放学后,我独坐办公室,将此文一字一句敲到电脑上,此时,它还在我的文档里。

孩子会怎样解决呢?过了一天,他重写了一篇作文,这一次是真情实感,文后还有给我的留言:

老师,谢谢您,如果没有您的发现,那篇文章就教会我虚伪,可是,现在,它教给我诚信做人的道理。

我回复:

亲爱的小孩,很高兴看到你的原创作品,相信自己,相信文字的力量。

幸亏我没有严厉批评,而是与他恳谈,给他自主解决的权利,同时用留言温暖他,让他可以有合适的心境重新作文。教育原该如此美好。

更感动我的还在后面呢!

九年级上期期末,他的一篇作文深深打动我——

离别的日子静悄悄地来

不经意间,离别的日子,静悄悄地来了。 

—题记

日子慵懒地过着,我坐在窗户边,望着太阳的余晖,心中漫起许多回忆。因为,离别的日子也静悄悄地来了。

也许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注定我是一个上课睡觉的人,雷打不动;注定我默写时东张西望,考试时偷偷翻书;注定我有一篇抄袭的作文,几次不交的作业......

可能又是上天安排好了,让您当我的老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您荨麻疹复发,肿着一张香肠嘴来给我们上课。你那可笑的模样,使我对您多了份兴趣,也对语文这门学科多了份兴趣。

在您的课堂上,任何人都是主角,但我依然记下了你潇洒的板书,美丽的身影,风趣的课堂......在这欢乐时光的掩盖下,离别的日子,没有打扰到任何人,它只是,静悄悄地来了。

还记得,我们学习九年级下册最后一篇文章《变脸》。那是一个川剧剧本,智慧的老师,总能想出奇特的方法来激发我们的兴趣。您让我们分角色来演这幕剧。每个人都很用心地去演,虽一次又一次地笑场,但丝毫未影响到精彩。结束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了。那一刻,没有烦恼,只有快乐。

突然,你说,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学完了。我的心惊了一下,意识到了什么,却没说出来。离别的日子静悄悄地来了,这次仿佛打扰到一些人,被他们发现了,不过,它仍是静悄悄的,没有声响。

画一个圆,能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但你我相处的日子,仿佛是一条射线,一去不复返了。

语文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你不注重学生的分数,却教会我们认真的态度、思考的习惯和广阔的胸襟;你不批评人,但你爱的种子,落入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知道,你一向乐观,开朗,尽管我发现离别的日子已近在眼前,但我不希望带着伤感与你一起过完剩下的日子,所以我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开心地与你一起,走过......

文中,人称代词不统一,前半部“您”,后半部“你”。我找他谈话,提醒他统一使用人称代词,“你”“您”,选一即可。

他说:“写作时是阴冷的雨天,笔快没水,又不想出去买,就把‘您’变成‘你’省笔画。”

我笑:“好吧,你这一省笔画,可就是没心没肺咯!”

孩子惊讶:“您”“你”可不就差着一个“心”么!可他,是多么用心,我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用三年的时间,来实现一个人的自觉成长,令我无比欣慰。

孩子的很多错误都是在大人的疏忽之中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多抽出时间,和他们谈谈心,也许问题就容易解决,这样,大人也不至于太过无奈和疲惫了。变批评为恳谈,有促进孩子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

后来,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又发生了一件事。

某爸爸来短信说,孩子作文不好,希望我指点。我真想告诉他孩子不仅作文不好,学习情绪也不高,想学就学一点儿,不想学就一点儿也不学,几乎每节下课都第一时间冲到楼下去玩,上课常迟到,比较自由散漫。转念一想,我若这样说,他定会批评孩子。这会令孩子不开心,或者还会抵触,弄得亲子、师生关系都不好。他爸爸跟我谈作文,说明他们父子已经交流过,这是个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话题,如果我再提到学习情绪,无疑是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有推卸责任、转嫁矛盾之嫌。最终,我选择变告状批评为教法交流。我告诉他,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需要家校联动,引导孩子多阅读、勤观察,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表达。这是与家长的恳谈,是对孩子心存期待与希望,这才是我应该做的。

我把这两件事写成微博,一个英国华人教师写了如下评论:

我们都认识到,孩子学习不好,能力不佳,简单粗暴的批评会事倍功半。如果与孩子恳谈,了解到表象背后的原因,比如学习情绪和产生情绪的原因,从根儿上下手,他们就会自己帮自己。

一个误了半年课的学生,有一次作业写得不错,我在本上批“我怎么看不出来你是误了半年课的人呢?”一年后这个孩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一个孩子写字困难,我把他努力写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这个孩子就每一次都努力写作业,一发而不可收。我没有帮他们,他们却轻松解决大问题,是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恳谈带来的自信。

我们俩在微博上的交流,阅读量超过5万,转发量也很大。看来,把孩子的错误变为教育故事,适用于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放之四海而皆准


(声明:此文章来源于网络,“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郑州市第十中学”官网尊重原创,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责编:梁璐莎  701

版权所有©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  邮编:451464
电话:党政办公室 (0371)-61130909  招生就业处 (0371)-61130911  实训处 (0371)-61130921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豫ICP备200226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