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3
07/25
20:48
责编:梁璐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两个大局”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历史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1. 坚持人民至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历史就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人的规定性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这种活动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并引起新的需要,不断形成包含生存需要、占有需要、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却没有带来人的解放。为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积极回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人民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居住环境等关乎生活品质的需要逐渐升级。需要的向上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坚持自信自立,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

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在向其他地区扩散的同时,也通过不平等的“中心—外围”世界秩序,使大多数后发国家和地区依附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发达的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摒除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来就没有教科书,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没有现成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难以从已有理论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对策,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3. 坚持守正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应当在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条件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守正,就是要坚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保证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要坚持历史主动,不断认识新规律,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守正,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创新,就是要继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4. 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循环堵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了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问题和堵点,把握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面临着物质资料的需要同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性企业作为组织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其产品能否满足人民需要是决定循环能否顺利运转的最根本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具体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适应需求、技术资源“卡脖子”和产能过剩三大重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标准化模块部件,与国外强劲的市场需求相匹配,促进了国内生产扩张、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僵化特性,使其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适应性较差,随着外需疲软,国内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支撑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改变,供给体系不再适应需求结构。大规模生产方式不仅不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型,还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西方、资源能源高度依赖进口。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5.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一个经济循环的动态系统中,企业的购买、生产和销售各个阶段互相转化、互相制约,任何一个阶段的停滞都将导致整体循环停滞。在经济循环中,企业雇佣劳动者、购买生产资料的过程,又是劳动者获得工资、其他企业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卖出产品获得利润的过程,又是人们消费的过程;企业组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开展生产的过程,又是劳动者就业、生产资料被使用的过程。因此,必须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从整体高度系统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这就要求掌握经济循环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突出重点问题,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战略措施之间互相配合,系统推进。以高水平市场机制为保障,利用乡村振兴形成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重启经济循环;通过企业生产阶段的生产组织和技术革新创造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形成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畅通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产品有市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人民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的更高水平的良性经济循环。

6. 坚持胸怀天下,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旨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托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责编:梁璐莎  520

版权所有©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龙路188号  邮编:451464
电话:党政办公室 (0371)-61130909  招生就业处 (0371)-61130911  实训处 (0371)-61130921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豫ICP备20022638号-1